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AI(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我們不得不提高意識,探討它的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及其倫理思考。2022年年尾,適逢元宇宙泡沫爆破,ChatGPT(人工智能驅動的聊天機器人)的推出,引起了很多人對它的關注。藉著大數據提供的答案,它可以自動生成文字、自動回答問題、自動摘要等,加上其文字表達能力佳,省卻了不少工作時間,但可能會「消滅」很多工作。連OpenAI的行政總裁Sam Altman在接受傳媒訪問時亦曾表示公司內部對ChatGPT的潛力感到「有點害怕」。[1] 於教與學方面,亦應了解它的影響、威力以及缺點,以致去決定在學習中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AI。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看電影不單是看故事,尋找娛樂,不少電影都有警世意味,使我們對社會現況有所警惕。是次介紹兩套有關手機、網絡與私隱的驚慄電影,使我們反思通訊科技除了可幫助我們溝通外,如果反過來手機一旦被人開啟了,裡面所記錄的東西就會使我們的私隱資料、習慣、去向都變得無所遁形。

《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Unlocked)是一部韓國電影,由日本作家志駕晃所寫的同名的推理小說系列所改編。女主角李娜美於巴士掉了手機,被一殺人犯吳俊榮拾到,他從李娜美的手機中找到許多她的資料,於是一步一步接近她、監察和影響她的生活,甚至冒她之名行事,使她被網絡欺凌,落入孤獨的陷阱中。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引言
先此聲明,這是一篇隨想式的散文,而不是結構嚴謹的論文。筆者想帶出來的主題是:我喜歡採用科技,但不是科技主義者,我認為在有些情況之下,傳統的做法比起高科技會更加事半功倍。

QR碼令我放棄優惠
舉例說,上一次筆者返回香港的時候,在機場見到一個推廣旅遊的櫃枱,旅客只要出示外國護照,便可以得到一個購物優待的小包包,我滿心歡喜領過了小包包之後,以為裡面有折扣券,誰知道原來是一個QR碼,我用手機掃描了QR碼之後,跟著出現一個網頁,在登記過程中有一個密碼以短訊形式傳送給我, 輸入密碼而進入網頁之後,跟著要填寫許多資料,然後我得到另一個密碼,我需要用這個密碼到指定地點獲取折扣,但指示十分複雜和含糊。搞了一陣子之後,我終於決定放棄,我心想,為甚麼不乾脆在小包裡面放入折扣券,然後讓顧客到店舖憑券而取得優惠呢?這是典型的簡單複雜化!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T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 hard to kill

Who knows what miracles you can achieve?

When you believe, somehow you will

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

~ When you believe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近月,人工智能(AI)的應用引起了大家關注,生成式的AI建立在大型訊息數據上,根據提示而生成了文本、圖像,音頻等的檔案,而這些程式允許人工智能透過學習而自行決策,生成資料。

圖像造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電影類型十講這個系列走到第七講「屋裡有怪物」這個主題,我們參考了史奈德的《先讓英雄救貓咪》一書的電影分類去分析電影,因為想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電影的結構。結構是一個框架,但每部電影所探討的重點,仍然可以很不一樣,就像這次介紹的電影《人工殺姬》(M3GAN),它屬於恐怖片種,但卻不是家裡有鬼怪,而是關於一玩具設計師Gemma為了不想花時間照顧母親剛去世的外甥女Cady,於是設計了一部能自我學習,但卻沒有界線,且起了惡念的人工智能機械人M3GAN,她更觸發了社區、校園命案。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近一年來,OpenAI,ChatGPT等人工智能(AI)技術突飛猛進,推出市面後亦廣受網民愛戴,大家紛紛下載使用,其進步已經到達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現在,只要用普通語言文字輸入指令,AI就可以寫論文、作曲、繪圖、製片,撰寫程式,甚至幫忙創作活動流程大綱等。在未來,人類和AI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愈來愈密切。人們將會使用AI來完成許多日常任務,例如編寫電子郵件、製作報告、設計產品等等。此外,AI還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例如醫學診斷、金融分析等等。然而,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能會引發一些倫理問題,例如,如果AI可以自己創造新的知識和技術,那麼它是否有權擁有這些知識和技術呢?如果AI可以自己做決策,那麼它是否有權做出這些決策呢?有見及此,明光社在2023年4月20日舉辦了「人工智能的倫理思考」網上講座,特別邀請了資訊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人士,討論一下人工智能的倫理。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開放人工智慧喪失了誠信嗎?
現在「開放人工智慧」(OpenAI)的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ChatGPT 已經紅透半邊天,相信我不需要在此向讀者詳細介紹其功能。不過,很少人知道為甚麼該公司名叫OpenAI,其實它原本是一個走開源(Open source)路線的非牟利團體, 該團體在2015年成立,OpenAI 的意思就是要將自己發展出來的人工智慧原始碼公諸於世。然而,2019年OpenAI卻改轅易轍,其電腦程式已不再是公開,而且OpenAI 變成了牟利公司。故此,現在OpenAI的名稱與公司的性質已經不相符。

電腦專家艾力生(Forrest Allison)對開放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的變質非常不滿,他認為Open API的做法已經令人質疑其誠信,他寫道:「OpenAI 從開源龍頭轉變為閉源、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這是對人工智能行業的一個警示。儘管該公司在人工智能開發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其日益保密、缺乏透明度、提供有限的選項的行為,已經疏遠了它曾經旨在服務的社群。」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   

《長思短想:當短視與速成正在摧毀社會,如何用長期思考締造更好的未來?》
(The Good Ancestor: How to Think Long Term in a Short-Term World)
作者:羅曼.柯茲納里奇(Roman Krznaric)
譯者:孔令新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商周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你是好祖先嗎?你留下了甚麼給你的後人?當大家看到此問題,可能會想自己有沒有樓、金銀財寶留給後人,但對本書的作者來說,人們是否好祖先,取決於他們留給後人的,是造福後人還是成為後人的禍害,作者所指的遺產,其實是指地球的生態環境,以及惠澤後人的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