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引言
先此聲明,這是一篇隨想式的散文,而不是結構嚴謹的論文。筆者想帶出來的主題是:我喜歡採用科技,但不是科技主義者,我認為在有些情況之下,傳統的做法比起高科技會更加事半功倍。

QR碼令我放棄優惠
舉例說,上一次筆者返回香港的時候,在機場見到一個推廣旅遊的櫃枱,旅客只要出示外國護照,便可以得到一個購物優待的小包包,我滿心歡喜領過了小包包之後,以為裡面有折扣券,誰知道原來是一個QR碼,我用手機掃描了QR碼之後,跟著出現一個網頁,在登記過程中有一個密碼以短訊形式傳送給我, 輸入密碼而進入網頁之後,跟著要填寫許多資料,然後我得到另一個密碼,我需要用這個密碼到指定地點獲取折扣,但指示十分複雜和含糊。搞了一陣子之後,我終於決定放棄,我心想,為甚麼不乾脆在小包裡面放入折扣券,然後讓顧客到店舖憑券而取得優惠呢?這是典型的簡單複雜化!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近月,人工智能(AI)的應用引起了大家關注,生成式的AI建立在大型訊息數據上,根據提示而生成了文本、圖像,音頻等的檔案,而這些程式允許人工智能透過學習而自行決策,生成資料。

圖像造假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   

《科技與惡的距離:AI性愛伴侶、人造肉、人造子宮和自主死亡,它如何改變人性和道德,影響現在和未來的我們》
Sex Robots & Vegan Meat: Adventures at the Frontier of Birth, Food, Sex & Death
作者:珍尼.克利曼(Jenny Kleeman)
譯者:詹蕎語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墨刻出版
出版年份:2021年

科技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嗎?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編輯﹕謝芳

「不要模仿這個世代,倒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使你們可以察驗出甚麼是 神的旨意,就是察驗出甚麼是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和完全的事。」
《聖經新譯本》〈羅馬書12﹕2〉

簡單來說,「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在線的三維虛擬環境,有著去中心化的特質,不少人用作日常社交連結及遊戲的空間。這陣子連繫著元宇宙,還有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及不少藝術項目,極具吸引力,不少投資者投入資金發展業務項目,亦吸引不少年青人投入體驗。為了解更多元宇宙對青少年的影響,筆者訪問了對具有豐富軟件設計及數位行銷經驗,並向不少教會、神學院及機構提供培訓,現於馬鞍峰香港教會牧養青年,並任Jesus Online科技總監的鄧諾文先生(Anson)。

元宇宙的特性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作者:加來道雄(Michio Kaku)
譯者:張水金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7年

科技的躍進必然影響人類的生活,改變人類的行為。20年前,若有人告訴你只要擁有一部智能電話,等於擁有一部相機、微型隨身電腦,出遊時不必攜帶大量器材和地圖,根據語音導航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大家可能認為這些高科技產品,難以在可見未來看到;但時至今日,智能電話已不是甚麼新奇的高科技產品了。不知道《2100科技大未來》一書介紹的高科技產物,會否讓大家有類似想法?

不要說像是電影《2012》或是《明日之後》這類因氣候異變而造成的超級災難,就算只是沒有電力,也足以令我們的生活大大被影響!由《五個撲水的少年》、《喇叭書院》導演矢口史靖執導的日本電影《求生走佬Family》,就是要說一個本來每天依賴電力、科技而運作的「日常生活」如何因為停電而被改變。當生活回到最基本的條件下,才知道很多常識我們都欠缺了, 亦可能會爆發很多潛能... 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激,生存、工作的意義又是什麼?四月第二個禮拜二,我們續一起欣賞這輕鬆有趣的電影,又傾下講下吧。

日期:2019年4月9日 (二)
時間:7:30-9:30pm
地點:明光社訓練中心  (九龍荔枝角長裕街8號億京廣場1105室)
主持:黃肇峰先生 (資深影評人)

當晚只播放電影部份片段以供討論,鼓勵大家於聚會前先欣賞電影。

費用全免,歡迎各位對電影有興趣的人士參加。

電影 Trailer

查詢:2768 4204 賴小姐

── 生命倫理錦囊 第28期

陳永浩博士、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當我們人人都成為「低頭族」,智能手機本身彷彿比其主人更有智慧、更有記性,要找甚麼都有答案,處事也更有條理。事實上,不論你喜歡與否,人工智慧的應用技術已經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就像在智能手機中常使用的「超級助理」應用程式 (Apps),如iPhone的Siri 或是Android 設備上的語音助手,都是人工智能的成功例子。我們或許要問問一個基本問題:機器真的能思考嗎?人工智能會否有一日取代人類思維?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由於很喜歡吃日本菜,有回光顧日本料理店,發現桌子上不再有餐牌,點菜方式轉為電子「落單」(order),侍應生只須遞上一部顯示菜單的平板電腦給客人,客人自行瀏覽及點按確定要哪些菜,便可以完成整個點菜的程序。

節省成本 改用電腦機械

改用了電腦科技,全程由客人自行瀏覽然後落單,的確是快捷方便,但筆者發現在整個用餐的過程中,侍應生只負責傳菜,根本不需要與客人有任何交流。而且整間餐廳的侍應生數目比以往減少了許多。

隨着時代步伐的前進,科技早已取代了不少人的工作,如工作程序重複性強的製造業、文字數字輸入及體力需求大的工種。僱主們為了節省成本,很多都已改用了電腦程式或機械去取代人類。當人們還以為自己的智慧應該/仍然高於電腦時,早前人類與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的圍棋大戰輸了後,才驚覺及憂慮人類可能有天會被科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