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最近看過《進擊的巨人》動畫、《年少日記》電影等等以後,腦海中便浮現出一個很深刻的反思,就是:人生命的價值,是否一出生便分了等級呢?是不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值得活下去呢?或者說,是否某些人的生命更加重要呢?可能會有人直截了當地回應這個問題:誰更「有用」便更值得活下去!這也是個不折不扣、資本主義社會的說法,就是那人無法帶來利益,其生命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有看過《年少日記》的朋友會發現,從主角的家庭生活,就看得見父母對於兩個孩子有著不一樣的眼光,而從他們的眼光,也看得見哪一位孩子更值得活著。兩個孩子中,其中一個小孩子選擇輕生,他臨離開前也表示:「我並不是甚麼重要的人」,他彷彿在說,不重要的人,存在與否,都不會帶給別人任何感受,就像世界與他無關。到底我們如何定義一個人重要或不重要?又或者,我們怎樣才會感到自己重要或不重要?要討論與「感覺」有關的課題,總是非常困難,在此嘗試從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以及人自身的限制出發,探討生命價值與等級的課題。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引言
請各位讀者想像以下的假設情況:「一所大學校長向所有員工宣佈:追求真理是至高無上的學術使命,從今天開始,所有教授在每學期只需要教一門科目,其餘時間都是用來從事研究,大學會在財政上無限量地支持所有研究項目,你需要多少經費,大學都可以支付。」

一間教會的主任牧師向所有會友宣佈:「基督教的使命是秉承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照顧孤兒寡婦等弱勢社群,從今以後,教會場地會開放給所有露宿者,為他們提供庇護所、膳食及其他一切生活的需要,而預算案沒有上限,若果不夠錢,請各位繼續奉獻。」

唉!理想可以是無限,愛心可以是無限,但資源卻是有限。無論理想是何等高瞻遠矚,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但最後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實際的問題:誰來埋單? 

接收無證客:慷他人之慨
筆者修讀神學的時候,教授強調《聖經》的原則是接待遠人,當時所有師生一面倒地贊成要接納無證客,我獨排眾議,指出這樣做對合法移民不公平,但更重要的是:即使美國是大國,但仍然沒有可能無止境地吸納源源不絕的非法移民。 

李芷娜、郭卓靈、歐陽家和、羅遠婷    |    編輯及設計小組
在平的地球上販賣人口

當我們讀《地球是平的》時,當中有個例子說,美國很多電話推銷和查詢的工作,都交了給印度做,因為印度人工便宜,而又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這是一種他形容為雙贏的狀態。

如將這理論套在人口販賣,你不難冰冷地分析為何兒童和女性的輸出國總是印度、印尼等貧困國家,而輸入國則是已發展的國家和地區。當我們用全球貿易的視點看人口販賣,整個所謂的貿易系統其實都是在剝削最低下階層的基本人權。人口販賣之所以可惡,除了是因為被販賣的人的下場可憐,他們要擔當可怕的工作(如:性奴)外,更是將人淪為奴隸,甚至淪為貨物,他們在全球流動,淪為人口販賣的物流鏈。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義務)

在香港,能否上車買樓不僅是人生大事,更成為了不少人的人生憾事!當大家不約而同的說「地少人多」、「樓價過高」,繼而就是發出對「地產霸權」的不滿和指責。可是,地產霸權究竟所謂何事呢?誰都知道香港大地產商當道,但香港經濟和城市發展,從何時起以及為何會變成由大地產商主導呢?他們是如何壟斷樓市、街市,甚至超市?政府真的與地產商勾結嗎?當我們今日一面痛罵著地產商,但同一時間卻成為了樓奴,或將上車置業變成了成功目標的時候,我們也有份促成地產霸權嗎?今回對談,我們將談談以上問題。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可以貼上價錢牌,為每一件東西賦予「價值」。為了吸引人消費,這個制度還為這些價值訂下不同的「標準」,對美醜有一個標準、對好壞有一個標準、對成敗有一個標準。

人的價值亦被貼上高低的標貼,假如沒有達到這些被定義的標準,這便成為你的「罪狀」。諷刺的是,活在這個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們,卻往往順從這個社會加諸自己身上的價值,甚至將自己人生的意義交由這個制度決定。

近期在電視節目裡,我們就看到一群女士為了自己如何未能達到這些社會加諸她們身上的標貼而大聲疾呼:「樣子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好」、「性格不夠溫 純」等等。然後,節目的「導師」就如同救世主一樣為這些陷入低谷的女士提供「出路」,恍如接受了這些美容服務、所謂的「心靈訓練」和「歷奇訓練」等等就能 成功「翻身」。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筆者由89年6月開始在香港電台擔任記者及新聞節目主持有10年之久,見證著六四事件以至回歸前後的歷史轉變。而轉職明光社將近15年,仍一直擔任記者團契顧問及報業評議會執委,不少心力也放在推動傳媒教育和傳媒監察,與大部份香港人一樣,十分珍惜香港多年來所享有的新聞及言論自由,因為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明報突然撤換總編輯劉進圖*,以及商台即時解僱節目主持李慧玲,引起業界及不少社會人士關注香港的新聞及言論自由是否不斷收窄,中央及特區政府是否透過不同的途徑,令一些在輿論上有影響力的反對者消音。其實,除了極權政府之外,就算號稱尊重民主、人權和自由的社會,其政府、政黨、財團和不同的民間團體、甚至教會,都一直透過不同的方法去影響輿論,我們毋須亦不能反對他們想影響輿論的意圖,要關注的應該是他們用甚麼手段,以及我們自身為了捍衛新聞及言論自由可以「去到幾盡」。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香港社會的爭議愈來愈白熱化,無論是政治和民生問題,對立雙方往往陳義甚高,動輒將自己的訴求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若果領袖是鬥大聲、鬥堅持、甚至「累鬥累」的話,香港通街都是,若果領袖是有見地、有策略、有勇氣獨排眾議而非看風使舵的,香港卻十分缺乏。畢竟領袖不是單靠曝光率,而是要靠判斷力和感染力的。
 
最近李嘉誠指香港近年民粹主義高漲,如果繼續下去會面目全非,惹來不少批評。其實,他的分析不無道理,香港人的確少了從前那種自強不息,努力改變現況的精神,對政府的倚賴和期望多了,但他只是說出一半的事實,對政府過去多年在施政上向財團傾側的情況卻視若無睹。大財團若不好好反思,改變過往借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名義將「賺到盡」合理化,令市民大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皆任由宰割的情況,這種長期積累的民怨很容易會成為以仇富心態當作政治武器的土壤。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有關政改的討論,香港完全缺乏像剛辭世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那樣既有道德感召力,亦同樣具有遠見和魄力,敢冒天下之大不諱,與白人尋求和解而不是以煽動仇恨來增加政治本錢的政治領袖。在討論政改問題時,開天索價似乎已不是討價還價的策略,而是變成了由激進綑綁溫和的武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佔領中環」運動持續了近一星期,反抗所謂的「金融霸權」。平時周六、日由外傭佔領的中環,這幾天有一群青年人在當中,一邊示威,一邊聲援美國的「佔領華爾街」(至截稿前,有關行動已升級,暫名為「佔領全球」行動)。看看在街頭的示威者,口號就是反對資本主義,但他們的生活是甚麼?

據報章報道,有示威者希望活在當下,在年輕的時候多做有意義的事;有示威者則認為現在的所謂工作機會,只會加劇消費主義,不是做推銷員就是巿場策劃,說到底就是要人購物消費,令人不安;有示威者更是金融界業內人士,出來示威就是告訴巿民,我們每天活在不公義的制度下,但完全不醒覺,所以要站出來宣傳另一種更好的生活模式。

不少理論均認為,在全球化的社會下,人的獨特性會減少,因為生產都是單一的產品,人愈來愈難尋回自己的身份。

香港作為一個地產、金融業為主導的社會,太多的「多樣性」被犧牲了,社會近日更有不少聲音讚美資本主義社會,形容現在的青少年少不更事,待他們再長大些,就知道資本主義的好。

如果資本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那麼今日的香港青年人就在問:我們不用你們的一套生活態度,仍可以生存嗎?有些堅決支持資本主義巿場經濟的傳媒,堅定地說不,但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卻是「擇善固執」。或者這樣的生活會令自己窮一點,路會窄一點,但這份對生活和社會的堅持,是推動社會反省的動力。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暑假又到,這可以從娛樂版的女藝人們露肉程度可見。明光社近年經常留意o靚模的現象,今年以往的兩位o靚模常客——周秀娜和Angelababy近期先後宣佈今年不會加入o靚模寫真戰,改為集中火力拍電影。
 
於是,今年的大量內地模特兒加入了o靚模的寫真行列,氣勢和往年不遑多樣。這種先拍寫真,之後進軍影圈的例子,其實在這幾年並不罕見,不過我們要留意的是,過程中有更多更多的人,露完之後,一霎即逝,沒名沒利,失敗收場的更多。
 
但人往往只看正面和成功的例子,見到o靚模變成明星,不少人希望照版煮碗,於是爭相效法,包括去找甚麼名門之後,富二代,以求一夜致富。說到底,就是相信身體是本錢,相信青春無敵的美貌和身裁可以為自己賺第一桶金,甚至更多。
 
唯身體既然有價,這價格定必浮動。傳媒、時裝、明星之間的互動,產生不同的潮流,而這些潮流,為不同的時代定義何謂美,一但「新的定義」出現,定必吸引青少年爭相效法,這時商人又定必早有準備,預備不同的產品配合,不論是時裝,抑或是藥物,甚至是手術,只要有巿場,就有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