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洪    |    過去八年,整家往返三地,搬家七次。由市區搬到長洲,從香港移居到德國,回港後再到台灣。經歷由社工成為神學生,畢業後,曾嘗過作宣教士的辛酸,體會過牧養教會的苦樂,現在又以學生的身份暫居於台灣。客旅人生大概莫過如此,作為寄居者就只能聽從上主的帶領。

在台灣購物結賬時,大部份商戶的服務員也會問:「你要不要『銅片』、『債據』?」

初來台灣時,真的聽得一頭霧水。明明是在食肆結賬,是在百貨公司購物,為何要問我要不要「銅片」?又不是在貸款公司或銀行,為甚麼要問我要不要「債據」?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聽了兩個多星期的「怪問題」,有一次,在電器店結賬時,便硬著頭皮地用當時連自己也聽不明白的國語問店員:「請問一下,甚麼是『銅片』呢?」不知是否那店員是聽不懂我的「國語」提問,還是他認為我問了一個「怪問題」。他完全沒有作出回答,在「一頭霧水」的表情,加上一縷「不明所以」的目光下,他急忙地把錢收下,好讓我這「怪顧客」能早點離開。

「銅片」大概只有是我這不通國語的香港人才聽得出來。人家所說的是「統 tǒng編 biān」不是「銅 tóng片piàn」。但事實上,縱使我聽出是「統編」,這又如何?也是不明白這是甚麼來的。這也是外地人和本地人生活日常的差異吧!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網上購物近年大行其道,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大家不能外出,令網購幾乎成為購買日常用品的唯一選擇。不過很多人也認為網購時沒有看到實物,也不能在店內試用,未能確保物品好壞,網購平台先後引入展示產品相片、影片的功能,讓商家可以上載有關資訊,令用戶能更具體看到產品,刺激銷量。而近年更流行用直播的方式,介紹產品之餘更直接在你「面前」試用、試食、試穿,務求讓你體驗如同有銷售員在你身邊的感受,同時又以網購特價招徠,吸引你買貨。這種銷售手法究竟是怎樣流行起來的呢?

傳統來說,香港不乏直銷的活動,即使今時今日去到一些巿集,或者比較舊的社區,例如深水埗,不時都能看到一些途人聚在一起,聽人介紹產品,之後有示範,最後還有特價優惠,這些散貨場往往集團式經營,亦很有歷史感,當中講求的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買東西,產生一種羊群效應,最後銷售員可以賣出大量的貨物。

人流帶來商機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有的人,叫他們不要心高氣傲,也不要寄望在浮動的財富上,卻要仰望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用的 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善事上富足,慷慨好施。這樣,就為自己在來世積聚財富,作美好的基礎,好叫他們能夠得著那真正的生命。」《聖經新譯本》〈‭提摩太前書6:17-19〉‬‬

編輯﹕謝芳

如果在七月十七日前完成登記申請政府的消費券計劃,今天在你所選取的儲值支付工具中已收取了政府派發的第一輪金額。相信不少市民已作好購物的打算,而不少商戶亦作好迎合消費券計劃的推廣優惠,打算在經濟不景的時勢分一杯羹。

刺激經濟的消費券

政府推出消費券的目的是刺激經濟,希望為飽受疫情影響的零售業打一支強心針,這有別於2011年的六千元和2020年的一萬元的「派錢計劃」。對上兩次「派錢」是政府直接將金額存在市民銀行戶口,市民大可以不作消費將錢儲下來,但政府這次推出的消費券計劃則是將錢存入電子儲值支付工具的戶口,市民是必須在限期內使用,否則消費券將會過期失效。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近日,很多網民大肆批評杜如風主持的旅遊節目《流行首爾》,指無綫的節目製作水準低俗。筆者就已播出的數集來看,主持人以第一身角度帶觀眾飲飲食食,買手袋玩手槍,化韓妝食牛肉。對,杜如風或者真的表達得很低俗,但也不全然低俗得只有購物消費。

其實,杜如風以前也曾在收費台主持類似的節目,她的風格早就如此了。看她以前的《風行全世界》,在倫敦街頭上演帝女花;在巴黎聖堂門外唱廣東歌賣藝無人理睬,那是既瘋狂又好笑的點子。她的節目本身就是一個真人秀,照顧的是小眾觀眾的興趣。然而,將小眾興趣帶至全港免費電視台的大眾層面時,難免會有落差。

《流行首爾》以大台的攝製隊拍攝,加上節目介紹大量的指定景點,以往那種以「自由人」方式在景點遊歷的感覺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到商店消費。如果說《風行全世界》是瘋狂的遊歷經驗真人秀,是一個瘋狂旅人的自白,《流行首爾》就是被削得只餘下消費經驗,旅行的多樣性突然消失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旺角清場後,有爭取民主的巿民到不同的購物區,聲稱響應特首梁振英的呼籲,到當地購物,以振興經濟,同時製造所謂「流動佔中」的狀況,達至不同程度的干擾。另一方面,金鐘的佔領者在學民思潮和學聯的鼓動下,深夜衝擊政府總部,迫使其員工翌日上午不能上班,至下午始能回復正常。

雨傘運動現在到了一個階段,政府的「拖字訣」產生微妙的變化,令巿民產生抗爭疲勞。很多人以為會出現的民意逆轉,最終沒有出現,但卻出現已經適應並對運動產生抗體的效應——即佔領者和警察的行動即使雙雙升級,已再沒有九二八那對社會的效果,取而代之是巿民更加麻木,更加「塘邊鶴」,更加「食花生」。

警察把巿民打至流血,巿民衝擊警察防線,已不再是新聞。新聞報道的部署和定調隱隱改為撰寫雙方如何調兵,武器陣容,對陣又怎樣。不過,若讀者細心留意,此舉變相將原本應該討論的普選及民主議題放到次要的位置,甚至近日連「我要真普選」這句口號都消失於整體新聞中,「警民攻防戰」已成為報道重點。

《生命倫理錦囊》不談高深的理論,只是平實地描述當下現象,包括消費主義、賭博、購物、借肚生仔、意外之財、身體價值、環保等,以聖經為根基,幫助教牧同工及信徒作信仰反思。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網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