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於2021年1月初,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WhatsApp向世界不同地區的用戶發出通知,要求用戶答應新的私隱條款,否則就會於2月8日刪除用戶的WhatsApp賬號。[1] 事件引起不少用戶反彈,紛紛轉用其他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及社交媒體平台,而要「移民」到其他應用程式及平台,不再使用WhatsApp及它的母公司facebook的社交媒體平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即時通訊工具,例如WhatsApp,WeChat,Telegram,Snapchat等等,看起來很方便,短時間裡即時可以與一個,甚至一群人互動,發放訊息,音訊,影像。但我們甚少思考透過這些工具去傳意,究竟有多準確,在此列出一些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要注意的地方,供大家參考。

 

1. emoji的獨特意思[1]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青少年對性感到興趣是正常不過的事,昔日學校不時發生男同學攜帶色情刊物回校傳閱的情況,但今天已經不會再出現,因為網絡改變了我們接收資訊的途徑。現時青少年能輕易繞過法律的限制,透過網絡直接接觸十八禁的色情資訊,當中扭曲的價值觀伴隨著青少年成長,青少年性行為的情況也日漸普遍。

青少年在公共空間性交 情況令人震驚

2015年發生了幾宗令人震驚的青少年性行為事件,震驚的原因在於他們在公眾地方進行性行為,甚至被拍下影片廣泛在網上傳播。當中一對內地學生在理工大學外面的街道上性交,被檢控「有違公德的行為」;[1] 在四個月後,三名只得11至13歲的男女童在公屋後樓梯發生性行為被捕。[2] 雖然過往也曾出現青少年在公眾地方親熱的情況,但不至於在公眾地方發生性行為。雖然社會對內地生在公眾地方性交一事的討論最終引伸到中港矛盾,但無可否認的是,青少年間的性行為已經成為一件常見的事。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性慾旺盛,如何處理青少年的性慾是現今性教育需要面對的課題。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全城褪網日於今年3月27-至28日舉行,除了四間學校過千名學生外,還有不少支持機構與其他在網上報名的朋友,以及當天在facebook寫下褪網宣言之後瀟灑褪網的網友們參加。褪網難;但亦有不少人未褪已驚,怕失聯。這種特別的關係和狀態,正反映我們對科技的過分迷信和依賴。

籌辦全城褪網日的想法,其實已蘊釀了好幾年。活動緣起於近年明光社接獲不少家長講座的邀請,內容都是與互聯網世界的親子關係有關。往往在講員發言之先家長們就會問道:「仔女打機/玩WhatsApp好沉迷,我們怎樣勸告也不聽從,怎麼辦?」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在十年前,上網只能透過電腦;但在今天,我們可透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上網。然而,我們卻因此與網上世界如影隨形,而與網絡世界暫時「分手」卻成為很多人的惡耗。是次我們找來了一位九十後過了「褪網」(即不上網)的十二小時,看看沒有了網絡,這位年青人的世界會如何。

筆者其實找了一段時間,才尋找到願意褪網十二小時的年青人。只記得當發出採訪邀請時,大部分年輕人都說很困難,原因在於要褪網有如世界末日。再多次發出邀請後,才邀得劉志韜(韜韜)這位中三學生參與褪網。

 

─— 褪網信仰反思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句「萬能Key」,多年來都是不同教會、機構提醒大家網絡世界的危機,要小心使用互聯網的絕頂金句。因為這金句夠百搭,易解易用,既不會得罪人,又可以將訊息帶出。但在應用時,若淪為禁止人上網的「教條」,未免將聖經過於簡化。我們有沒有想過,當甚麼都只是「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實際上甚麼才是有益處和造就人?信徒使用互聯網,有沒有更多更好的信仰參考根據?

有釋經書形容由「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和合本》)作開始的哥林多前書十章23節至十一章1節為一個小段落,其重點在於「基督徒在不牽涉道德問題的事情上享有實質的自由,但在做任何事之前,必須先考慮到對其他人的影響」。[1]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女兒齊昕近月經常在社交網站「爆料」,先後說父母親壞話、展示自殘的照片,甚至接受訪問,大講家事,又說自己想當模特兒,而且為了演藝事業可以去盡。可是,前兩天其社交網絡似突然「被接管」,出現一段近日婉拒傳媒訪問的聲明,豈料兩日後她又重貼自拍照,彷彿己奪回使用權。

齊昕說,梁振英不明白甚麼是社交網絡,想必也是。如果上周那個拒訪貼文是其家人貼的,那種公關味及抽離的筆跡,顯然是由完全不懂網絡文化和體統的人所為,這做法只會令孩子受傷害。甚至感到羞辱。

作為「追上潮流」的父母輩,近年隨著手機上網的普及,也開始投入網絡世界,facebook與WhatsApp變成了兩代人的溝通工具;可是,大家很少討論究竟父母輩進入了孩子的世界後,應持甚麼態度和原則,以致誤中地雷,傷害兩代感情。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國際

秘魯六萬人上街反對民事結合

秘魯首位公開出櫃的國會議員Carlos Bruce提出辯論同性民事結合。當地樞機主教Juan Luis Cipriani建議舉行公投,讓人民參與討論這個重要議題。至五月初秘魯首都利馬,有六萬人上街聲言要維護家庭,反對同性民事結合。當地民調顯示有61%民眾反對民事結合,33%支持。在南美洲中,秘魯是較保守的國家之一,而阿根廷、巴西和烏拉圭等則已通過同性婚姻。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即時通訊軟件已成為我們日常溝通的其中一個主要渠道,現在可以用更快速的方式傳遞資訊,不過有些時候所傳遞的未必是你原本的意思。

在五月明光社曾發出一個關於「一點粉紅2014」及其相關新聞的WhatsApp,之後被人不斷將原訊息「加料」,加入大量評論,使其變成一個要抵制某機構的呼籲;更甚者,此訊息是以「消息來自明光社」為名,並不斷被流傳,最後被推上報。

這就是網絡生態,面對不同的WhatsApp訊息,當中有多少是原話,多少是轉發者的個人意見,甚至是誤傳,根本沒有人知道。即時通訊工具最大的益處是能將資訊快迅傳開;但如果訊息內容被扭曲及竄改,接收訊息者又盲目相信及繼續轉傳的話,只會是以訛傳訛,結果就令社會產生更大的誤會,甚至成為謠言的溫床。轉述他人說話應有的道義責任,以及如何先核實再轉發,是今時今日使用即時通訊工具者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